《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大腦出現之前,世界上沒有色彩和聲音,沒有味道與香味,也沒什麼意義,感覺,或情緒,大腦出現之前,世界也沒有痛苦和焦慮。」羅傑·史貝利(Roger Sperry)

「而當今的社會,每10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在服用抗憂鬱劑。而精神藥物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人們忽略疾病的根本問題,而只是處理症狀,病患壓抑了困擾,但這樣處理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目前還有五十萬個兒童也在服用抗經神病藥物,藥物讓孩子變的比較不好鬥,但也阻礙了孩子的學習動機、遊戲能力和好奇心。」

也有「一個關於負面童年經驗的重要研究顯示,女性若早年受虐或被忽視,成年後遭受強暴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七倍;女性若在童年看見母親被伴侶攻擊,以後成為家暴受害者的機率也大為增加。」我們從這個基因複製的角度來看,上一代的施暴者與受虐者都會將自己的基因複製到下一代。各位是否有發現,家庭如果有一些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好像就會一直在這個家族裡面,不斷循環的發生,好像都在跳一樣的坑。

心理創傷是不容易被克服的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y Bessel Van der Kolk),又譯為《身体从未忘记》。作者貝塞爾・范德寇在書本中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受創傷的人帶著恐懼的記憶,和完全無力而且脆弱的心智,要耗費極大的力氣才能繼續生活。創傷產生的生理變化,引起腦部警報系統的錯亂,壓力荷爾蒙的增加,受創的人對於一般的事件也過度警戒。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欠缺正確觀念,或者缺乏意志力,或性格有問題,而是腦部系統已經被改變。」這就像有些人心裡都知道該怎麼做,但卻被困在過去的記憶和情緒裡,這種感覺就像腦被過去的情境烙印一樣,甩也甩不掉。

早期遭受虐待,這對大腦發育有長遠的負面影響。遭受虐待是一道很深很深的鑿痕、持久的傷口,而童年的心理創傷是很難抹滅的。

反應制約

反應制約(conditioning),古典制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夫洛夫的狗的唾液制約反射,狗能夠對食物自然而然的分泌唾液。一個極端的(Maier and Seligman’s)實驗發現,一條困在籠子的狗,多次無法逃避電擊,最後終將完全放棄逃生,就算後來門是打開的,它也只是躺在籠子裡哀嚎和排便,就這麼放棄了。許多受過嚴重創傷的人也是有一樣的反應,最後索性放棄了所有逃生的可能性,困在自己熟悉的恐懼中。

恐懼制約已成為一種慣性,一種習慣,受到驚嚇的動物都是天性的使然而跑回家。然而悲哀的是,在家庭中受虐長大的病患,不論家的環境是多麼的惡劣,即使會再度受傷,仍不斷返回家中,因為那是他們熟悉的地方。他們已經失掉了某些能力,無法去應付外面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制約也就是大腦把創傷記憶禁錮在腦中的某個區塊,比正常的人分泌更多的壓力賀爾蒙,以致於困鎖所在情緒中,無法自拔。脫離不了身心的痛苦。

內分泌荷爾蒙對我們的影響

持續分泌壓力荷爾蒙的人會表現得激躁和恐慌,長期下來會損害健康。不同的內分泌有不同的疾病關聯,如憂鬱症與腎上腺素異常有關,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與多巴胺異常有關。動物體內的血清素(serotonin)濃度如果太低,對壓力刺激會有過度反應。血清素濃度高則能抑制恐懼系統,讓動物在對應危險時較不會有直接粗暴的攻擊性行為或有些會被嚇呆。

但有些情況,嚴重創傷已經過去了,大腦系統卻故障了,仍然持續的分泌壓力荷爾蒙,腦部的電流回路也持續的活躍,實際的壓力事件已結束很久,但大腦仍持續發出信號。也就是說創傷一日不解決,壓力荷爾蒙就會持續分泌,導致情緒反應一再發生。不論是醒著,或睡著,當機的大腦無法知道情境何時再現,生活重心就是努力抵抗它,日復一日的被牢牢的鎖在過去。

這些情緒反應是不理性的,但多半不是自身所能控制的,創傷的倖存者覺得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在生活裡,所愛的人或動物過世時的無動於衷,由於羞愧和其他負向情感佔據了大部分的感受,進而隱瞞真相成為他們生活中最痛苦的事。為了避免情緒超載,所以他們試圖封閉自己,在封閉自己的同時,也封閉了可以帶來滿足與喜悅的事物。

為什麼有些恐懼或痛苦的活動會轉變為刺激興奮的經驗呢?

因為身體學會適應了各種刺激,譬如吃辛辣的食物、桑拿浴、馬拉松賽跑或跳傘這樣的活動,剛開始會有不適甚至恐懼,最後會變得如釋重擔的快樂輕鬆感。這種逐漸的調整意味著體內已經建立了一種新的化學平衡,比如說,馬拉松運動員可以,把身體推向極限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幸福感和興奮感。

處於統治地位的公猴的大腦血清素濃度比地位較低的猴子高許多,如果牠不在跟曾經統領過的猴子保持眼神接觸時,它們的血清素濃度就會下降。相此之下,如果給予地位較低的猴子補充血清素,它將會從群體中脫穎而出,成為領導。

就像觀看了15分鐘的戰鬥電影,所產生的鎮痛量相當於注射8毫克嗎啡,所產生的鎮痛劑量,大約相當於一個人在急診室因胸痛而接受的劑量。

亂了腳步

對於創傷的人而言,他們被困在一個生死攸關的境地,一種麻痹的恐懼或盲目的憤怒的狀態。精神和身體持續在繃緊的狀態,好像他們正處於迫在眉睫的危險之中。而且理性腦基本上沒有能力說服情緒腦從實際狀態走出來,這是一種無法詮釋的邏輯。

創傷的倖存者,是用跟過去不同的神經系統來體驗世界,這些人用盡所有的力量來壓抑內心的混亂,他們試圖控制無法忍受的生理反應,也因爲這些的生理反應,而導致各種身體症狀。有些人對創傷的反應是變得麻木,大腦一片空白,幾乎大腦的每個區域都顯示出活動减少。

我們都知道憤怒、害怕、焦慮對於思考能力的影響,但為什麼會影響思考能力呢?可以由探究腦的運行方式來理解這個問題。就像創傷後的患者,大腦系統故障,分泌壓力的閘門是打開著,無法自動關閉,大腦系統故障被困在過去的情境動彈不得,他們的感官經常處於超負荷狀態,因此情緒就容易處於爆棚的狀態,也就沒有了思考的能力了。

杏仁核發出危險訊號啟動強大的壓力荷爾蒙,釋放皮質素和腎上腺素,導致心率血壓和呼吸速度增加,讓我們準備反擊或逃跑,危險一過去身體很快變回到正常,但如果這個恢復系統被阻斷,身體持續啟動自我防衛,人們就會感到持續性的焦慮和警覺。隨時感覺到煩躁和激動,在他人無害的評論,或看到他人的表情,做了錯誤的判斷,突然暴怒或當機。

當我們的情緒腦跟理性腦互相衝突時,內心就會發生激烈的拉鋸戰,這場拉鋸戰主要在內臟裡發生,也就是胃、心肺,並導致身體不適和心理痛苦。在情緒激動時,會有許多交互作用和反應,所以會有肝腸寸斷與心碎的感覺。

然而,心理學家常試圖幫助人們運用洞察和理解來管理自己的行為,但是神經科學顯示,心理問題很少是理解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大多源自腦部深處的壓力。當情緒腦的警鈴持續發生危險警告時,再多的洞察也無法使警鈴安靜下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杏仁核和額葉之間的平衡發生極大的變化,當額葉系統故障時,無法意識到只是錯誤的警報,會變得像是受到制約的動物,一察覺到危險就立刻自動進入戰或逃的模式。也難以去控制情緒和衝動。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呼吸、動作、和運動來調整自主神經系統,呼吸是少數由意識和自主神經共同控制的身體功能。吸氣,活化交感神經系統讓腎上腺數激增而加速心跳;吐氣,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讓心律減慢,平靜下來。冥想和瑜伽也可以幫助這一點。

失去自我的解離感

如果小時候父母經常嚴苛的對待我們、大聲咆哮或貶損。那麼有一天我們可能發現在父母大聲叫罵的時候,會把頭腦放空,就不會被嚴重的叫罵聲干擾,也不會有太多情緒波瀾。這是一個有效應付嚴厲父母的生存策略。

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好比是外面的聲音太吵,所以我們把自己耳朵裝聾,就不會被干擾了。我們的腦袋對外界所產生的壓力情況,所做的調適,但因為外部事件無法控制,所以我們讓自己解離,讓自己的知覺變得不敏感。可怕的是,我們解離的可能不單純是一類的知覺,而是整體的敏感度。

「失去自我感是創傷造成的嚴重解離症狀之一,他們對當時或事後對創傷的反應完全麻木,腦中一片空白,他與恐懼分離,感覺不到任何情緒,所有的腦區幾乎都停工了,顯然無法思考,感覺、記憶或理解當下發生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談話治療根本沒有用。這種毫無生氣的病患會把治療者的能量耗盡。」這是隱性憂鬱的一種體現。

解離所造成的後遺症可能是永久性的,「內側前額葉活化的消失,病患常問過一些稀鬆平常事,卻又極少照治療師意見去做,原來他們跟自己內在真實的關連已經受損。」 因為大腦的某些功能,在孩童時期為了自我保護已經完全被關閉,腦中空白的兒童不會干擾任何人,卻會一點一滴失去他們自己與將來雖然他們長大成人,但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現象與傷害。

當警報系統有瑕疵時,在面對他人無害的評論,或表情時判斷錯誤,他們會突然暴怒或當機。當額葉系統故障時,我們就變得像是受到制約的動物,一察覺到危險就立刻自動進入戰、逃的模式,這種情況下人也會失去理智。他們可能因為小小的挫折而暴怒,或一被碰觸便呆著不動無法思考。

嚴重創傷者有的會衍生另一種應變方式,就是壓抑一切感情,否則他們無法面對世界,但這是有沈重代價的,因為他們學會了關閉壓倒性的情緒,導致他們無法再意識到自己的任何感受。這類人很少會對心理治療感興趣,因為他們不再有大幅度的情緒波瀾。「我不知道我的感覺,就像我的頭和身體沒有聯繫。我活在一條隧道裏,一片迷霧中,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是同樣的反應——麻木、沒有其他的了。享受泡泡浴和被燒傷或被强奸是一樣的感覺。我的大腦感覺不到。」

「對於去人格化的個體而言,世界顯得奇怪、奇特、陌生、夢一般。物體有時會奇怪地縮小,有時是扁平的,聲音似乎來自遠方⋯⋯情緒經歷類似的變化。病患抱怨他們無法體驗痛苦也無法體驗快樂⋯⋯他們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當感覺什麼都不重要時,將無法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危險,或者可能為了感覺到什麼而走極端,甚至用刀片割傷自己,或和陌生人打架。一些患者開始抓皮膚以消解自己的麻木感,有些甚是拿刀割自己,抓傷自己的皮膚,其實很少是要自殺,而是用他們唯一知道的方法來努力讓自己好過一些,用相對極端的方式才能感受到已經麻木的自身。患者知道抓破皮膚會傷害自己,也知道這樣的舉動跟童年時期被父母親忽視有關,也了解這個衝動的起因,但仍無助於他們控制自己。

治療方式 EMDR

百憂解(Prozac),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精神活躍藥物之一。然而,百憂解對上戰場的退伍軍人沒有任何作用,他們的創傷後壓力症(PTSD)沒有改變。雖然百憂解可以給創傷後壓力症患者一種新的視角,幫助他們有效的控制衝動。藥物可以减弱恐怖的影像和感覺,但恐懼仍然存在於大腦和身體之中。

那些服用百憂解的受試者的記憶變遲鈍了,不再和過去發生的事件做強迫關聯,但仍有相當大的焦慮。相較之下,接受EMDR治療的受試者不再經歷創傷的明顯印記。創傷事件僅僅是一件久遠前發生的可怕故事。就像范德寇的病人做完EMDR後,病人做了一個鬆口氣的手勢,感覺一切「都結束了。」我們的眼動催眠學員很多也有一樣的感觸,「之前我嚴重的困在負向情緒和想法上,做完眼動減敏之後,覺得那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也很訝異我當初怎麼會被困在這個想法裡,想盡辦法卻無法抽身,有一種夢醒的感覺」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 眼動減敏再處理,又稱「眼動身心重建法」。EMDR有異於其他的治療方式。創傷類的記憶是不容易被淡忘的,創傷類事件更接近於把問題藏在床底下或門後面,假裝沒看見它。EMDR在這裡的作用就是將事件相關聯的情緒消除,因此記憶對你而言單純只是一個事件的回憶,不會再對你產生不可控的情緒。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EMDR是如何作用的,百憂解也是如此。百憂解對會影響血清素,但水平升高還是降低,影響哪些腦細胞,以及為什麼讓人感覺不那麼害怕,現在仍不清楚。

《療癒到學醒》是取EMDR的EM眼動作為清除情緒的工具,除了創傷類的情緒治療外,眼動催眠的治療是從二個方向來分析問題,一是從基因寫下來的先天性特質來分析。二是什麼想法產生你的矛盾和情緒?或是你想丟的情緒、想丟的想法卻烙印在大腦裏揮之不去。天生性的特質譬如有高敏感、抑鬱、恐懼,脾氣等,眼動催眠可以將這些錯誤的認知,和先天性特質所引發的情緒做減敏,不可思議的是,眼動催眠可以將這些思維和負向情緒脫鈎。當你不再被這些擾人的情緒所困住時,新的思維就會出現,相對的也更能有理智的去處理問題。

嬰兒哭了時,是否該去抱起來?

一個實驗發現,幼鼠出生後12小時內被母親舔舐和梳理身體的程度,會永久影響腦中回應壓力的化學物質,並修改超過一千個基因的配置,這種鎮靜沈著會持續一生,甚至把平靜的情緒反應方式遺傳給下一代子女。

嬰兒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更不用說伴隨情緒而來的心率、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變化。當一個孩子與他的照顧者保持同步時,照顧者的快樂感和聯結感就會反映在孩子穩定的心跳和呼吸,以及平穩的內分泌腺上。

嬰兒若是肚子餓了而大哭就有奶可以喝,若是害怕了就有人抱、哄,直到平靜,若是排泄了,就幫他清理乾淨。也就是將孩子的需求感覺跟安全、舒適,飽足感連接起來,建立內控感,這是讓孩子終身以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的關鍵因素。

如果主照顧者對孩子常常不予以回應或經常拒絕,孩子將會學習不斷發出更強烈的情緒,更大聲的哭鬧、更明顯的生氣,或增加頻率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當孩子把這些情緒反應到極限時,仍被忽視,那這孩子就會選擇放棄,就像那隻一直被反覆電擊的狗,最後只能躺在牢籠裡面哀嚎,放棄了一切可能的掙扎。這樣的孩子就會比較焦慮,嬰兒持續用哭泣、大喊、抓緊或尖叫來吸引注意,彷彿認定一定要製造混亂才會有人來關心自己。也許孩子長大一些,所有的拒絕,所有的不回應,累積成更強烈的個性來應對照顧者。

新生父母可能經常聽到「孩子不要多抱」「抱多了就養成習慣了」等告誡,認為不常抱的孩子會比較乖,不容易哭鬧。認為除了餵奶之外,幾本上不抱嬰兒,這想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從科學的角度而言,為了嬰兒好帶,而避免抱嬰兒,結果沒有足夠的腦部刺激,活躍性變弱了,或是嬰兒極力哭泣後,放棄掙扎了。

在嬰兒時期感覺不到安全的,孩子在長大後,將難以調節心情和情緒反應。許多雜亂型的嬰兒到了幼兒園會變得有攻擊性或注意力不足,不安定,接著他們還會發展出一系列的情緒問題。雜亂型依附;這種處境的孩子無人可求助,也面對一個無法解決的困境,母親既是自己生存之所需,同時也是自己恐懼的來源,他們既無法靠近母親,又不能轉移注意力,也不能逃走,其本質就是「恐懼,卻無法解決」。

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孩子的學習成長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的鎮靜或緊張程度,也會決定孩子對痛苦事件的反應。父母若是穩定與力量的可靠來源,孩子便能獲得終身優勢,在面對最糟的命運時得到某種緩衝,研究也證明安穩的感官可以加強孩子的獨立與自信。相反的,另一方面孩子也會變的比較被動退縮。

一個關於猴子的實驗,研究人員將電極連接到猴子運動前區的單個神經元上,然後精確監控猴子撿起花生或抓起香蕉時,哪些神經元會放電。有一次,研究人員在往盒子裏放食物時,電腦顯示猴子腦細胞在,吃香焦的運動神經元所在的位置上發出訊號。但猴子並沒有在吃東西或在動,而是猴子在觀察研究者的同時,它的大腦以感同身受的方式的模仿著研究者的行為,觸發了腦內無意識模仿的神經元的位置。這也體現了父母或周遭環境事物的行為,將直接在孩子的大腦中被無意識的模仿,成為行為模式。

家庭暴力

研究報告,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若成目睹家庭暴力,日後自己身為暴力關係的風險就會高出許多,男性若曾目睹家庭暴力,日後對另一半施暴的風險則增加七倍。

兒童被性虐待,被恐嚇、污名化,孤立,無助與自責。孩子若試圖揭發秘密,都會受到成年人以沉默和不信任的態度共同抵制「別擔心,那不可能發生在我們家,你怎麼想得出這麼可怕的事?以後不准再提到任何一句話這樣的話」一般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再問,也不會再提起受到侵犯的事,只能吞忍。

患者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通常被埋藏在時間裡,被病患的羞恥和秘密蓋住,有時是被失憶蓋住,也經常面對臨床醫生的不安給蓋住。想想孩子經歷了多少的殘暴酷刑與無助,才會使如此年幼的孩子對父親的粗暴完全麻木?為什麼一個父親對性的粗暴私慾可以無視孩子的恐懼和呼求?殘忍把自己的孩子終身毀掉?

曾經被性侵或家暴的朋友們,你們可以上網查EMDR,裡面有眼動療法的指導,你們可以爲自己刪除這些痛苦的記憶,剛開始可能還不熟悉多做幾次,你會發現效果很快就出來。

Previous
Previous

《自私的基因》道金斯

Next
Next

《奇蹟》吉兒 · 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