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生命最初的本然

療癒到覺醒系列

課程簡介

眼動與自我拆解二天課程

在這為期兩天的主題課程,會帶你走入深層次的療癒與自我解析。

療癒不容易,是一段充滿「自我」挑戰的探索旅程,面對埋藏在內心最痛苦的記憶,面對自己最恐懼的一切,然而,用對了方法,走對方向,其實沒有想像中艱難。

本期課程會著重於「眼動」的技巧,解開負性情緒。情緒鬆解的那一刻,你會驚訝:「這麼簡單的方法就可以釋放曾經的受傷記憶,從多年的痛苦中跳出來,那我先前豈不是白白受苦了?」是的,確實都白白受苦了!這是許多學員眼動後的感想。

在消融情緒的過程中,近一步洞察和拆解自我,探究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模式。同時,進一步介紹放鬆練習、催眠、冥想、身心連結、探索潛意識等,探索埋藏在內心的感受,走入更深層的療癒。

課程大綱

Day 1

演示「眼動」,減敏情緒的引導。

實際演練眼動:提升信心、消融負面情緒、緩解緊張焦慮、莫名恐懼(好比懼高、人群等)、鬆解揮之不去的記憶與想法、童年或生命歷程的創傷等。

自我拆解,檢視思維和情緒模式。

Day 2

自我拆解+眼動演練

引導小組與開放討論:經驗分享

眼動與自我拆解課程的效果?

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情緒是我的,性格是我的,想法是我的⋯⋯事實上,很多不是你的自由選擇。如果有選擇,誰想要陷入抑鬱心境中?誰想要焦慮不安,長期胃痛頭痛?

情緒消融後你會驚訝地發現,被自己的生理機制騙了,很多情緒根本不是自己的意願,卻被一個時間久遠的記憶或莫名情緒不停地騷擾。

療癒是一段認識自己的過程,剖析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為什麼有這些情緒感受和想法?一層一層向下挖掘,分析得越深,逐漸發現,所謂的「自我」就像是一隻灰塵兔,由各種認知框架集結而成。理所當然的我,其實並非那麼理所當然。

療癒也是一段打破自我框架的過程,在拆去錯誤認知認定的過程中,拆除了身上的枷鎖,卸下扛在肩上的沈重包袱。枷鎖和包袱,是一種譬喻,但也是一種實際心理和生理層面的體驗,回到輕鬆自在的本然狀態,自己終於可以深呼吸了,找回對生命孩子般的熱情。

眼動究竟是什麼?

「眼動」取自於 EMDR,EMDR 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中文翻譯「眼動脫敏再處理」,常用於處理心理創傷,好比戰爭、車禍、暴力事件、或任何揮之不去的受傷記憶。其用途廣泛,也適用於種種心理症狀,抑鬱症狀、恐懼、焦慮、強迫症、慢性疼痛、成癮、睡眠障礙等。

也被眾多機構所認同,包括美國心理學會(APA)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世衛組織(WHO)等。

許多知名人士也分享過他們的個人經驗,包括英國王子哈里(Harry)透過 EMDR 來應對焦慮,包括緩解從小失去母親黛安娜王妃的傷痛,以及身為皇室一員所承載的巨大心理壓力。

領取預備課程(免費)

接下來 5 天的自我療癒練習,雖然不是正式課程,但是進入正式課程的熱身準備,帶領你建立概念基礎,走入更深層的自我療癒。

學員心得

接近做完尾聲的時候,閉上眼感覺身體像氣球一樣飄了起來,一種輕鬆的感覺。與心的合一是一種能夠做自己的感動。走路回家時感覺到踏實。父母曾跟我說做事踏實些,但我不明白什麼是踏實,現在體悟到了。

— 學員回饋 · 上海

(由於創傷,半年多來,常常睡到半夜驚醒,恐懼情緒上來就完全失控)

自從上次的諮詢,兩個多月來,自己的那個恐懼感基本就已經沒有了,很少感知到,真的轉變特別大,所以我也特別感謝,感謝你的幫忙,謝謝!

— 學員回饋 · 上海

(跟隨幾次的視頻眼動與催眠引導)

晚上睡覺突然驚醒,有些恐懼驚慌,是心理上的(不是像之前說的那種嚴重的),偶爾會這樣,之前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盡量讓自己睡著,忘記這種感受。這次我選擇眼動,在黑暗中左右移動眼睛,幾分鐘後恐懼感就消失了。

第一次戰勝了這種突襲的恐懼感,原來並沒有我以為的那麼可怕。之前突然被莫名恐懼感襲來時,我心理瀕臨崩塌,甚至想過自殺來逃避。這次經驗讓我發現這只是一種來來去去的感受而已,可能就只是焦慮症的表現症狀,我想到林夕講自己焦慮症發作時來他會去感受自己的心,不讓自己被情緒帶跑,於是我就決定以後不再逃避了。

感謝你督促我眼動,說實話我開始挺不情願的,如果不是你三番兩次提醒,我可能不會真正去嘗試。

— 學員回饋 · 武漢

(感覺自己「我是負擔,我是多餘的」。以當事人角度轉述。)

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家庭負擔大,父母為了家計總是需要辛勞工作,所以他們時有時會説:「我們日以繼夜的工作都是因為要扶養那麼多個孩子,要不是為了養你們,我們不必這麼辛苦。」

尤其當學校要繳交各種費用,或生活費,跟父母拿錢時,看到父母負擔沉重,甚至在看來帶點厭惡的眼神,會想:「既然如此,那你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每當看到父母為錢愁眉苦臉,聽到他們的吵架聲,就會覺得我是多餘的,只是拖累父母,種下了一種感受:「我為什麼不消失,我為什麼要出生? 我活著痛苦,也給父母帶來辛苦。我是負擔,我是多餘的。」

但這種想要自己消失,不帶給父母壓力的想法,卻成了我跟父母之間的芥蒂,間接導致不融洽的關係,並擴散至所有關係及事物,以消極的角度看事情,以及不想活的態度面對生活和世界,一切事物都變了質。

老師替我找出內心的坎,接著透過眼動陸續清除了好幾回「把自己是多餘」、「無助的」、「我是父母的負擔」、「不想活」等相關情緒。眼動過程中,數次大量情緒湧現,甚至需要稍做暫定緩緩情緒。

眼動後來,雙眼更清澈明亮,負面的感覺和影像好像記不起來了,接著我很難過,掉著眼淚說:「爸爸媽媽很疼我,很包容我,甚至縱容我,他們也默默承受著我的愚蠢和不諒解。」心裡泛起一種愧疚感:「我爸爸已經過世許多年了,但我覺得很對不起他,他其實很愛我的,也很縱容我。」

此時,老師問我説:「你爸爸應該還在你身邊吧?」我是個體質敏感的人,回答說:「是的,可以感覺爸爸一直在我身邊,沒有離開過,我覺得他放不下我。」接著老師讓我跟爸爸對話,解開我對他的誤解:「謝謝爸爸,你對我的包容,也謝謝你的照顧。我現在很好,爸爸,你可以放心離開了。」心裡默唸了一陣子後,爸爸就離開了。

二個月後,我傳了簡訊給老師:「我跟父母和解了,傳了訊息給媽媽,跟媽媽的關係逐漸開始破冰。媽媽看了馬上掉淚,跟姊姊說她很感動,一開始姐姐還以為媽媽收到詐騙訊息,還打電話跟我求證。哈哈,很驚訝我自己的改變。」

— 學員回饋 · 高雄

(心裡不再自我糾結,也沒有莫名的火氣竄上來了)

其實我的症狀和情緒應該是課堂上幾個人裡面相對埋的比較深的。做了兩次眼動,大概各一個半小時。就目前的狀態而言,我感受不到那些焦慮的情緒了,之前的我不贅述了,就是我覺得所有在場的姐妹說的那些症狀都是我以前的症狀,就是非常完美主義。處女座非常追求細節。別人不會去約束我,但我就要追求到 100%,甚至 120% 的努力。我會身體力行,但心理上就一直給自己加壓,告訴自己必須加壓,才能對得起這份這份工資。

問題的轉折點是換了一份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及不同的工作內容及領域。對於熟悉的領域,我可以加壓衝到目標,但現在陌生的領域加壓並沒有用,心裡焦慮指數也就爆棚了。不管加了多少壓力,實際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長進。當時繞不出去的坎是「我為什麼不行?」,因此就變得很焦慮。

後來做了兩次的眼動,我說不出來它整體變化的過程,只能說第二次結束後,最明顯的感覺是我以前會經常在心裡邊說話,就是一些不願意說出來的話,但我一定會在心裡說。做完了之後,我有留意觀察這個現象有沒有改變,之前也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也是因為老師的指點。做完後大概第一天還會對話,後來約一周之後就不會自我對話了。這兩天還想「誒!我最近好像都不在心裡面說話了!」現在心裡面的話我會勇敢的表達出來。當你不自信的時候,你可能有些話不敢說出來,但現在我可以勇敢表達出來,包括在公事上勇敢的去提要求、提我的訴求。我覺得我們這一類高敏感的人,可能都存在不好意思向別人提需求、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好意思提具體的需求,哪怕是一個合理的需求,我都願意去迎合別人。那現在這方面我覺得有很大的底氣,因為我心裡能夠不為所動,就哪怕是我提出來,你不OK,我心理也不會覺得不舒服,這個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改變。

「現在在做的事,依然有很多坑,仍很耗心費神,但基本上不會像以前一樣,每天早上起來都,哎,很不願意開啓新的一天。」

現在經歷一些複雜的事時,基本上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解決事情就好了,解決完了還要回歸到正常生活中,可以更客觀的去看待自己,客觀的去區分情緒和事情本身,不要把這兩個東西摻雜在一塊。

目前我覺得還是感謝吧!覺得這事真的很好,幾乎沒有心裡突然一下子焦慮感沖上來了。這也體現在我對家人和孩子身上,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真的跟孩子生過氣了。之前那種狀態時,我會經常跟孩子生氣,而且那個氣是火一下就竄上來了,覺得當時就是孩子惹我生氣。但現在想想,可能不是,而是被自己的情緒主導時,對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發脾氣,尤其是身邊最弱的群體,你覺得他不會對你造成傷害或衝擊,你反而會對他造成一些影響。基本上可能改變還是很大的。

「老師,你覺得我現在說話是不是不再像上一次那樣,有點活不過來的感覺,哈哈。」

— 學員回饋 · 北京

關於我們

呂敏華

呂園長在1996年開始從事教育與管理,並實地給予孩子思考與創作空間,引導但不主導。

看著孩子的成長,也看到父母與孩子的壓力、社會壓力,人與人之間交錯的問題,有喜有樂,卻也互相傷害。生命往往明白,也想成長改變,卻被自我的認定和生理情緒鎖牢牢控制,難以把自己扯離出來。

三十多年來,走入靈性,對生命的探討,自我淬煉,自我洗滌,深入問題核心,希望帶著生命從束縛中走出來。

IMG_3410.jpeg

迅然

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 UCLA 電機系。曾任職工程師以及軟體開發領域,遊走紐約、舊金山、台北、上海等城市。

發狂的空虛感迫使他踏上靈性的旅程,一路尋找,奮力突圍,幸運地踏出了迷宮。

著作《心 如此近 卻又遙不可及:療癒到覺醒》,並致力於「療癒到覺醒」的系列課程。